主题教育│今日学“习”专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
节选第九专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sī】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j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tí】摘编》,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23年3月15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文章、贺信、指示、批示等410多篇重要文献,分18个专题,共计1031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专题摘编》的框架结构,为我们科学把握习【xí】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提供服务了【le】重要遵循。18个专题,总体上可分【fèn】为四个部分。第一专题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四专题为第二部分,第五到第十七专题为第【dì】三部分,第十八专题为第四部分。四【sì】个部分前后【hòu】衔接,相互贯通,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讲学什么、又讲怎么学,形成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mì】、有机统一的整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专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一、全面依法治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fú】安康,关系【x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疑问,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shè】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huì】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ān】的根本要求。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guó】家建【jiàn】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疑问提供服务制度化方案。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疑问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85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jié】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shè】成功经历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多人口的【de】大国,地域辽阔,民族众【zhòng】多,国情复杂。我们党在这样一个【gè】大国执政,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zhèng】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rù】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shàng】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动,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疑问,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shēng】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04页
小智治事,中智【zhì】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jǔ】。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推进国家治理体【tǐ】系和治理能力【lì】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服务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zhì】,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10月23日)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hǎo】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shè】会主【zhǔ】义现代化国家。
——《高举中国特【tè】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guó】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fǎ】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shè】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shì】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shè】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huì】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chǔ】,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dǎo】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手册。这三个方面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dào】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guó】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疑问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7-28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我说过,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zhì】领域的具体体现;我【wǒ】们要发展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疑问上的理【lǐ】论成果;我们【men】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形【xíng】式。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深【shēn】层次疑问;又要着眼长远,筑法消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促进各方面制度【dù】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服务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89页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jiā】治理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从理论上回答为什么要【yào】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新成果,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加强法治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zhǐ】导全面依法治国各【gè】项工作。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99页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对这个总目标作出了阐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jiān】持中国特【tè】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yán】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x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tuī】进【jìn】,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yī】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疑问的决定》的说明》(2014年10月20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7-28页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sh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既【jì】明【míng】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112页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fàn】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guó】提供服务基本遵【zūn】循。要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fǎ】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fǎ】行【háng】政和公正司法【fǎ】,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guī】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fǎ】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děng】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gāo】要求。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夹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2页
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sh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yì】法治体系、建设【sh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shè】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tuī】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huì】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sh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四、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全面贯彻实施【shī】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yì】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xiào】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页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men】党总结运用历史经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勇于推进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创新,积累了许多新【xīn】鲜经【jīng】历,深化了对我国宪法制度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一是【sh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宪法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是我国宪【xiàn】法最显著的特征,也是我国宪法得到全面贯彻实施的根本保证。只有中【zhōng】国共产党才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扬民主,领导人民制【zhì】定出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领导人民实施宪法,确保我国宪法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
二是必须坚持人民当【dāng】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最根本的目的是维【wéi】护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yì】、增进人民福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fā】展【zhǎn】思想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quán】、人格权和基本政治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才能确保法律【lǜ】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必须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我国宪法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根本法【fǎ】律依据。只有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jī】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lái】,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nèi】活动统一【yī】起来,才能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
四是必须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位。宪法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的统一意志【zhì】和共同愿望,是国家【jiā】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重大制度和重大事项【xiàng】,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jù】有总括性、原则性、纲领性、方向性。宪法【fǎ】是国家一切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总【zǒng】源头,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只有坚持宪法的国家根本法地【dì】位,坚决维护和贯彻宪法规定、原则、精神,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
五是必须坚持宪法实施与监督制度化【huà】法规化。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shī】,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必须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制度法规体系保证宪法实施,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shí】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fǎ】规体系,加强宪法监督,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xiàn】代化国家。
六是必须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dǎng】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běn】利益的实现。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shè】会团体【tǐ】、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hù】宪法尊严、保证宪法【fǎ】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动都必须予以追究。
七是必须【xū】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宪法。宪法作为上层建筑,必【bì】须适应能力经济基础的变化,体现党和人民事业的历史进步,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guó】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fā】展。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遵循法【fǎ】治规律,在维持宪法【fǎ】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前提下,推动宪法不断适应能力新形势、吸纳新经历、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能永葆宪法生机活力。
——《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2022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0日
五、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chóng】点任务,着力推【tuī】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突【tū】出重点任务,扎实有序推进。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3-114页
推进科学立法【fǎ】,关键是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gāo】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优化立法职权配置,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lì】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完善法律草案表决程序,增强【qiáng】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要明确立法权力边界,从体【tǐ】制机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法律化。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关切期待,对涉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保障人民生【shēng】活、维【wéi】护国家安全性的法律抓紧制订、及时修改【gǎi】。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4页
推进严格执法,重点是解决执法不规范、不严格、不透明、不文明以及【jí】不作为、乱作为等突【tū】出疑问。要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biāo】,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de】制约和监督,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要严格执【zhí】法资质、完【wán】善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法律公正、有效实施。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4页
推进公正司法,要以优化司法职权【quán】配置为重点,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制度计划。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quán】,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yù】司法。“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司法人员要刚正不阿,勇于担当,敢于依法排除来自司法机关内【nèi】部和外部的干扰,坚守公正司法【fǎ】的底线。要坚【jiān】持以公开促公正、树公信,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杜绝暗箱操作,坚决遏制司法腐败。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夹文献出版社2020版,第114-115页
推进全民守法,必须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要坚持【chí】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增强青少年的规则意识。要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jī】制和违法失信行动惩戒机制,形成【chéng】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尊法【fǎ】守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tóng】追求和自觉行动。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5页
高级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guó】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之前,我们通常提的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准备这【zhè】次讲话时,我反复考虑,觉得应该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因为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首先要解决好尊法疑问。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动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xīn】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15年2月2日),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35页
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hé】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chóu】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zhǔ】义伟大【dà】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是【shì】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rèn】务和主体工程。转变【biàn】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míng】执法,加大【dà】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lì】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基层【céng】综合执法体制机制。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wěi】大旗帜,为【wéi】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严格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尽力让【ràng】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gǎn】受到公平正义。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guān】、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xiàng】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强化对司法【fǎ】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高举中国【guó】特色社会主义伟大【dà】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
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shén】,传承【chéng】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yǐn】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项目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niàn】。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领【lǐng】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尽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qí】帜,为全面建设【sh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2022年10月16日),《求是》杂志2022年第21期